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身體不同關節受到攻擊。

  • 約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患上
  • 以年輕至中年女性為主
  • 男女比例為1:3
  • 平均發病年齡為3050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影響任何關節,一般影響兩邊手指小關節為主,並以始端關節最為常見。其他關節,包括手腕、手肘、肩膊、膝蓋關節都是常受影響的地方。患者經常出現晨僵,並可能持續超過三十分鐘,直至進行活動一段時間才開始有所改善。受影響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持續的關節發炎可導致骨質侵蝕,甚至不可逆轉的變形。

除關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以出現其他共病,例如肺纖維化、表層鞏膜炎等。患者亦有較高風險患上骨質疏鬆。

如出現多個關節腫痛超過六星期,尤其是始端手指小關節,就應該及早向風濕病科醫生求診,

去診斷是否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液檢包括發炎因子CRPESR,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及抗環瓜氨酸抗體 (Anti-CCP) 能協助醫生進行診斷。另外放射科檢驗包括X光,超聲波及磁力共震檢都能協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

治療方法:

及早診斷及治療是醫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鍵。藥物包括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以及生物製劑,能夠有效改善關節情況。尤其是後者更能有效減少關節結構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