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痛風?

痛風關節炎的成因是尿酸晶體積聚。食物中的嘌呤被身體分解後,便會在體內形成尿酸。當尿酸水平太高時會形成結晶(Crystals),而結晶體在關節積聚就會令關節出現腫痛。由於結晶體是在體溫較低的環境下形成的,所以末端關節例如腳趾、蹠趾關節及手指,通常都是最常見痛風發作的位置。長久的尿酸晶體積聚更會組成痛風石(Gouty tophi)。

除了導致復發性的關節炎,影響生活質素外,尿酸高長遠還會導致腎石、影響腎臟功能以及增加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冠心病、中風等,但是這些無形的長遠影響經常被忽視。痛風病患者除了控制急性痛風發炎外,更應與醫生商討目標尿酸水平,並制定長遠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

要預防痛風及控制好尿酸水平,日常飲食的調控極為重要。

以下是痛風患者應避免的食物:

  • 酒類飲品
  • 汽水、果汁
  • 海鮮如蝦蟹、青口
  • 魚類如沙甸魚、鯖魚及鯷魚
  • 動物肝腎
  • 老火湯
  • 火鍋

每天應飲用足夠的水份,以稀釋血液及尿液的尿酸濃度。適量的運動,以及體重控制,亦對改善痛風有重要的幫助。

除了日常生活調控外,痛風患者也應考慮及早使用降尿酸藥物,尤其年輕患者,高尿酸水平以及患有腎石或其他長期病患人士。一般而言,血液尿酸水平目標應該在6mg/dL(0.36mmol/L)或以下。攝氏約37度的體溫下,尿酸在這個濃度以下並不容易結成晶體,所以痛風發作的機會也會較低。有效控制尿酸對腎臟及心血管健康更有額外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