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治療風濕及免疫病的藥物種類,療效及常見副作用。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 能協助關節炎患者改善徵狀,減少炎症,對短暫控制病情很多幫助。
消炎止痛藥不宜長期服用,其常見副作用包括︰
- 胃痛
- 胃潰瘍
- 腎衰竭
- 影響肝臟功能
- 心血管病風險
消炎止痛藥當中,第二型 COX-II 相對較少胃部相關副作用。
類固醇
類固醇有抗炎、抑制免疫力的功能,能有效降低發炎和免疫系統對身體組織的傷害,因此能用在不同發炎、疼痛或自體免疫疾病,是風濕病科不可或缺的藥物。
長期服用類固醇,尤其是高劑量,可引致各種不同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包括︰
- 臉部腫脹
- 體重增加
- 白內障、青光眼
- 血壓、血糖升高
- 骨質疏鬆
- 骨骷
- 胃潰瘍
- 增加感染風險
- 失眠、精神亢奮
- 瘀血
儘管如此,類固醇在控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及關節炎方面,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使用適當的劑量,對控制病情及改善生活質素很有幫助。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能逐漸取代類固醇的功效,持續改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病情。常用藥物包括︰
- 羥氯奎 Plaquenil
- 柳氮磺氨 Sulphasalazine
- 甲氨喋呤 Methotrexate
- 來氟米特 Leflunomide
- 環疱素 Cyclosporin A
-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科技研發的抗體藥物,這些抗體可以在患者體內有針對性地抑壓失控的發炎因子,以遏止發炎因子所帶來的連鎖發炎反應。
在風濕病科,生物製劑包括anti-TNF, anti-IL6, anti-IL17, anti-IL23, Jak-inhibitors 等,都能夠有效控制中等至嚴重病情,令患者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更能避免因發炎而導致的長遠關節破壞。
生物製劑針對性較高,更有效之餘副作用比一般傳統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還少,常見副作用包括︰
- 感染
- 頭痛、疲倦 (通常輕微)
- 皮膚注射位置發炎
- 肝功能稍高
通常醫生在開始用生物製劑前 (尤其是anti-TNF) 會建議患者檢查有否癮性肺結核感染,以減低感染機會。
標靶合成抗風濕病藥物
口服標靶藥物 targeted synthetic DMARDS 是針對 JAK 的新型藥物,在不同免疫系統疾病效果顯著,服用亦較針劑方便。
現時不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也陸續加入藥物名冊︰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 強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 銀屑病/銀屑病關節炎 Psoriasis/Psoriatic Arthritis
- 濕疹 Atopic Dermatitis
- 炎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圓禿 (俗稱的鬼剃頭) Alopecia Areata
副作用包括感染、影響肝功能。用Jak-i 口服標靶藥物可能亦會稍為增加「生蛇」風險,使用前可考慮先注射疫苗。對於長者或本身有其他風險因素患者,口服標靶藥物亦可能會稍微增加部分癌症及心血管病風險,應遵從醫生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