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免疫性疾病和風濕病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請諮詢顧問醫生。

多關節炎
多關節炎 (Polyarthritis) 是風濕病科很常遇到的病徵。不同的免疫系統疾病都可以涉及不同地方的關節炎。兩邊手指小關節是常受影響的地方,但其他關節如手腕、手肘、肩膊、膝、腳跟關節也可以受到影響。受影響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往往早上會出現僵硬情況。
多關節炎的可能原因:
- 病毒感染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紅斑狼瘡
- 銀屑病關節炎
- 強直性脊椎炎
- 肌炎
- 硬皮症
- 血管炎
- 退化性關節炎
關節炎是不同病毒感染的徵狀之一,同樣可以影響多個不同關節。病毒感染引致的關節炎,一般一至兩個星期就會自己痊癒,甚少會超過四星期。如果無緣無故出現多個關節炎六星期或以上,便已有相當懷疑出現免疫系統疾病,應及早向風濕病科醫生求診。

背痛
長期背痛是一個常見的病徵,在不同年齡層可以有著不同的病因。
1. 椎間盤突出 Prolapsed Intervertebral Disc
在年輕患者中,椎間盤突出是其中一個長期背痛的常見原因。踏入成年後,環繞著椎間盤的纖維環開始慢慢變弱。一些風險因素,例如體重過重,長期坐著,經常搬運重物或受傷,都可以引致椎間盤突出,令患者出現長期背痛。背痛通常是機械性痛楚,經活動後往往會更加劇烈,休息後會有好轉。嚴重的椎間盤突出可導致併發症,例如壓到神經線引致麻痺及神經痛楚,甚至影響下肢活動能力,影響大小二便。磁力共震檢查能幫助診斷椎間盤突出。輕微至中等程度的椎間盤通常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有效改善情況,嚴重的可能要做手術處理。
2. 強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年輕人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出現長期背痛超過三個月是一個不尋常的徵狀。17至40歲的男性是較常見的發病年齡。患者通常出現發炎性背痛,即是徵狀在休息狀態,例如晚上就寢期間,或早上起床時往往會較嚴重,經過活動後反而慢慢會有所改善。除背痛外,骶髂關節及髖關節也是常受影響的位置。強直性脊椎炎也可能伴隨其他共病,例如週邊關節炎、銀屑病、虹膜炎、腸炎等。如有懷疑,應及早向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診治。
3. 脊椎關節退化 Spondylosis
脊椎關節退化是40歲以上人士長期背痛的較常見原因,可影響頸椎、胸椎及腰椎,是由於脊椎椎間盤退化病變,骨質增生所導致。主要原因是長期姿勢不良、慣性勞損以及機能衰老。患者一般亦出現機械性痛楚。患者可透過減少勞損、保持良好姿勢及伸展運動減輕徵狀。物理治療在脊椎退化亦是重要的一環,嚴重的徵狀亦可能涉及手術治療。
4. 脊椎壓迫性骨折 Spinal Collapse Fracture
脊椎壓迫性骨折或脊椎骨塌一般於60歲以上的長者較為常見,大部分都與骨質疏鬆有關。長期服用類固醇亦是重要風險因素之一。
脊椎骨塌一般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背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能幫助減輕痛楚,急性骨塌亦可考慮使用含降血鈣素的鼻噴霧劑。
長遠治療仍是以預防進一步骨折為重,患者應檢查骨質密度,如証實骨質疏鬆便應該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膝關節痛
膝關節痛或關節炎是風濕病科一個常見的求診原因。
導致膝關節炎的原因很多,不同年齡層、性別、其他風險因素都可以反映不同的病因。
膝關節炎的原因可包括︰
- 痛風
- 類風濕關節炎
- 強直性脊椎炎
- 銀屑病關節炎
- 紅斑狼瘡
- 退化性關節炎
- 創傷
- 病毒或細菌感染 (包括淋病)
要診斷箇中病因,應從關節炎的不同角度入手,例如關節腫痛的發病時間、一邊還是兩邊、有沒有其他受影響的關節、與飲食的關係、其他相關徵狀、關節痛的特性 (機械性痛 vs 發炎性痛)、受傷的病史、其他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徵狀、甚至是最近高風險性接觸的紀錄等。
超聲波及磁力共震檢查可以協助察覺一些早期的滑膜發炎及骨侵蝕。磁力共震亦可以更清楚檢查膝關節內的軟組織、包括跟鍵、軟骨、韌帶、半月板等的情況。
如膝關節出現積水,可以進行膝關節穿刺 (Arthrocentesis),抽出液體進行化驗,協助診斷病因之餘亦可舒緩徵狀。
很多膝關節炎的原因都牽涉風濕免疫病。如膝關節無緣無故出現腫痛一般時間,便應考慮及早找風濕病科醫生診治。

接骨點炎
Possible causes
Aut rerum consequatur ea atque expedita cum quibusdam voluptatem! Et porro excepturi qui consequatur natus aut unde possimus! Aut nihil beatae qui voluptates facere ut dignissimos officiis ab deserunt assumenda et iusto voluptatem ea fugiat consequatur et perspiciatis ius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Rem odio temporibus sit temporibus ipsam cum omnis dolores vel labore quam est aliquam optio!

指炎
Possible Causes
Aut rerum consequatur ea atque expedita cum quibusdam voluptatem! Et porro excepturi qui consequatur natus aut unde possimus! Aut nihil beatae qui voluptates facere ut dignissimos officiis ab deserunt assumenda et iusto voluptatem ea fugiat consequatur et perspiciatis ius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Rem odio temporibus sit temporibus ipsam cum omnis dolores vel labore quam est aliquam optio!

皮疹
皮膚出現紅疹,其實很多時候都與免疫系統疾病有關連。
要對症下藥,首先要知道出疹的病因。在臨床檢查下,醫生會跟據出疹的特質、位置、範圍、是否有疼痛、痕癢、是否有其他相關徵狀等進行診斷、需要時也有機會抽皮膚組織協助診斷。
與免疫系統疾病相關的紅疹包括以下各樣︰
紅斑狼瘡
一般在臉部兩邊出現紅疹,有時亦可以在手指、頭皮或耳背找到,通常亦會一併出現其他徵狀,例如關節炎、脫髮、口腔潰瘍、血球減少、蛋白尿等。治療方法包括類固醇、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以及生物製劑。
銀屑病
銀屑病較常見的位置包括頭皮、髮線、耳背、關節摺位等,但身驅、背部及四肢一樣可以受到影響,範圍大小亦因人而異。受影響的位置會出現一塊塊區分清晰的紅色皮疹,上面附有銀白色的皮屑,並經常出現皮屑脫落的情況。由於影響外觀,很容易影響社交,甚至令患者自我情緒低落。三成患者亦會發展成銀屑病關節炎。銀屑病與代謝綜合症亦有很大關連,患者很常見亦會有中央肥胖、尿酸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膽固醇高等問題。
類固醇、焦油及維生素D藥膏能協助控制較輕微的銀屑病,但一般中等至嚴重的銀屑病往往不容易治療,及早使用生物製劑能夠大大改善銀屑病以及銀屑病關節炎,是對患者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治療。
皮肌炎
皮肌炎典型的位置在手指關節外邊以及眼皮週邊,並呈現紫紅色。可是並非所有皮肌炎都有這種特徵。一些較嚴重的皮肌炎,例如MDA-5,患者在手指頭可能會出現潰瘍,在手指關節摺位以及面部亦有可能出現紅疹,這類皮肌炎與急劇轉壞的肺纖維化有重要關連,六個月存活率只有約50%。至於TIF-1抗體,患者可能會出現全身廣泛看似憤怒的紅疹,由整個面部、身驅、四肢都受影響,這類皮肌炎與癌症相關,其中在香港以鼻咽癌最為常見。
皮肌炎的治療主要靠類固醇及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及早診斷及治療於嚴重皮肌炎尤其重要。高劑量類固醇、生物製劑甚至免疫球蛋白都是醫治嚴重皮肌炎的方法。
濕疹
濕疹 Eczema 又稱皮膚炎 Dermatitis。類別包括:
1.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2.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3.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4. 脂漏性皮膚炎等 Seborrheic Dermatitis
濕疹當中以異位性皮膚炎最為常見。亦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皮膚疾病。患者皮膚會出現紅腫、痕癢,如沒有受到適當控制,會導致皮膚變厚、脫屑、結痂、甚至細菌感染。除了皮膚的症狀外,濕疹也可以影響睡眠質素,影響心理健康,增加抑鬱甚至自殺傾向,亦會增加肥胖及心血管病風險。
要控制好濕疹,要保持皮膚濕潤、保持皮膚完整性。如皮膚乾燥或經過抓癢而導致皮膚屏障受損,容易引致細菌入侵,從而令免疫系統失調,促使皮膚炎及痕癢加劇。
適當使用類固醇以及免疫抑制的藥膏,抗敏藥物、以及潤滑藥膏,都能協助控制濕疹情況。中等至嚴重的濕疹,可以考慮使用不同類型的生物製劑,大大改善甚至令濕疹消失,令患者回復身心健康。